(相关资料图)
新华财经上海5月19日电(记者高少华)记者19日从北斗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公司——千寻位置获悉,目前北斗在交通行业已初步实现规模化应用,千寻位置研发的“千寻驰观道路智能巡检系统”也已在山东、辽宁、云南、江苏等全国多个省市的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落地,并在近期完成了产品升级。
今年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中国北斗系统已经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同比增长6.76%。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提供的时空信息已经深入最基层的业务环节,推广应用北斗设备规模累计超过千万量级。
据千寻位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公路养护的里程数占公路总里程98.8%,日常巡检是公路养护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在道路巡检中落地,该技术虽然能够识别病害种类,但仅能获得道路损害点的大致路段,缺乏精准的绝对空间坐标。在此形势下,提供统一时空坐标体系的北斗时空智能技术,日益成为行业刚需。
千寻位置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基础定位数据,利用遍布全球的3700多个地基增强站网、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及大规模互联网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的时空智能服务。千寻位置高级技术专家葛嵩表示,通过引入北斗时空智能,千寻驰观道路智能巡检系统可以实现对道路病害的车道级定位、精确去重和精细化面积计算。
比如在车道级定位方面,基于千寻位置建设运营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千寻驰观可获得实时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帮助车辆在巡检过程中知道自己准确的空间位置,再利用视觉算法看清病害与车辆的相对距离,就可以确定道路病害精准位置,误差不超过3到5米。
精准识别道路病害只是第一步,在巡检结束后,如何快速生成结构化的巡检结果,也是影响巡检效率的关键。千寻驰观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巡检结束后,在车端就可生成结构化的巡检成果数据,便于巡检人员现场查看,提高巡检结果时效性。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表示,未来,千寻驰观将把通用大模型等新技术融入产品演进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训练算法模型,提升道路管理养护的精细化水平与管理效能,加速北斗时空智能与交通行业等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编辑:黎轲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