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运势 > > 正文
环球今日讯!日媒:北约欲在亚太开展“定制”计划

来源:百度新闻   2023-06-14 20:27:19

据日本媒体报道,北约正寻求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制定双边伙伴关系计划,以加强与这四国的合作。在炒作“中国威胁”的同时,这个传统上关注欧洲安全的军事联盟日益涉足亚太地区安全局势,不乏争议。

“定制”计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北约的“全球伙伴”。据《日经亚洲》13日报道,为深化这种伙伴关系,北约正试图与这四国达成双边合作协议。

在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统称为“亚太四伙伴”(asian-pacific partners,ap4)的同时,北约正试图与这四国达成所谓的“量身定制合作伙伴计划”(individually tailored partnership program, itpp)。

据悉,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伙伴关系。以相关文件为路线图,北约将与这四国探讨网络安全、太空和打击虚假信息等领域的合作。

《日经亚洲》援引日本外务省一名官员的话说,目前“还不清楚”北约与日本之间的“定制”计划是否会在下月举行的北约峰会上敲定。另有北约消息人士说,与澳大利亚的谈判进展较快,而与韩国和新西兰的谈判仍处于早期阶段。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发言人表示:“澳大利亚将适时进一步更新其伙伴关系安排。”

此前有迹象表明,北约正在为“定制”计划铺路。

一是今年以来,北约合作安全部门负责人弗朗切斯科·迪埃拉(francesco diella)已经到访四国,商讨双边关系,包括2月到访韩国,3月到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月到访日本,并会见当地防务代表。

北约3月表示,将通过“定制”政治和军事磋商、联合训练和演习,以及在北约领导的行动和任务中合作,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解决全球关注的安全问题,包括海上安全、新技术、网络空间、气候变化对安全的影响。

4月,来自日韩澳新四国的外交代表,以及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比利时会面,并表示致力于加强合作。斯托尔滕贝格还称,随着形势变化,安全已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议题。

二是日本驻美国大使富田浩司上月表示,北约计划在日本东京设立一个联络处。若实现,这将是亚洲首个此类联络处,或为北约与日韩澳新四国进行定期磋商提供平台。北约另外在纽约、维也纳等多地设有联络处。

三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韩国总统尹锡悦、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以及新西兰总理希普金斯或将出席下月在立陶宛举行的北约峰会。若实现,这将是四国领导人连续第二年以非成员国领导人的身份全员出席,凸显出北约与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意欲何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趋势发生在多重背景下。首先是美国政府近年来推行具有浓重对抗色彩的“印太战略”。而这四国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主要国家,且与美国关系密切。

其中,日本和澳大利亚近年来在该地区动作不断。《日经亚洲》称,日本方面十分希望北约能在当地设立联络处。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在上月举行的七国集团广岛峰会期间,岸田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了35分钟的会谈,提及相关问题。在此前不久举行的日法“2+2”会谈期间,双方也提及相关问题。

最近,日本自卫队还赴欧洲参加北约举行的空中部署演习“空中卫士2023”,尽管岸田上月表示,日本没有以成员国或半成员国身份加入北约的计划。

上月,北约还表示,澳大利亚已成为与北约拥有加强对话与合作机会的五个国家之一,“以表彰其对北约行动及目标的重大贡献”。

不过,舆论注意到,韩国和新西兰的态度较为谨慎。一段时间以来,新西兰方面倾向于避免提及“亚太四伙伴”一词,可能是为了淡化惠灵顿加入一个“小圈子”的印象。

在此背景下,北约此前也没有突出这个专有名词,但这种情况似乎正在转变。斯托尔滕贝格2月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在许多方面,“亚太四伙伴”已经制度化。

有分析称,考虑到地理位置等因素,新西兰等亚太地区国家预计不会加入北约。但是,“亚太四伙伴”或被视为“北约+”。

此外,在印太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热点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去年通过新战略概念文件,诬称中国“危害北约安全”、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挑战”……

然而,这个传统上关注欧洲安全的军事联盟日益涉足亚太地区安全局势,并非没有争议。

例如,北约欲在日本设立联络处需得到所有成员国同意,但有报道称,这一计划遭到法国反对。据称法方担心,此举将向中国发出“错误信号”,还可能引起东南亚国家的担忧。

上月,在回应有关日本考虑设立北约联络处的问题时,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方就这个问题做出过回应。北约声称是区域性联盟,不应当寻求地理突破。亚太不欢迎阵营对抗,不欢迎军事集团。日本有过侵略历史,在军事安全问题上应当谨言慎行,多做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陆依斐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