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乡村,乡村文化振兴是重大任务。文化振兴面临的根本主题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要求享受更加充分、更加深入、更加立体的文化生活。文化振兴必须回应这一社会发展主题,文化工作要扎实做深、做实、做到群众心坎上。村歌是农民自己的歌,村歌计划是一次人民文艺的实践和坚守。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城市滞后,并非乡村本身缺少文化,而是由于在整体文化建设过程中,适应农民特点的载体平台少、声音弱,农民自身的创造力、主体性并没有被完全表现出来。如何正面表现变迁中的乡村和为新生活奋斗的农民,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政府各项政策支持鼓励下,文艺工作者开始像延安时期的老前辈那样,再次走向人民,走向火热的生活。村歌计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以“爱故乡”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开始于2012年,由以温铁军教授率领的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国仁公益组织团队倡导发起。搜集、挖掘和创作与故乡有关的民歌、戏曲或雕刻、绘画艺术始终是爱故乡活动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爱故乡公益活动开展了“爱故乡—村歌计划”。由孙恒率领的新工人乐团领衔,联合志愿者与基层组织,尝试“爱故乡—村歌计划”实践行动,旨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创造村歌,发掘和传播乡村文化,提升村民文化意识,推动乡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也就是说,让农民唱自己写的歌。
村歌计划组织者首先进入村庄进行为期3天左右的调研,了解村庄历史文化、特色产品、村民故事等。在基层干部协助下,组织村民以“讲述生命故事”的方式,挖掘歌曲素材,由村民你一言、我一语“抠”出歌词,运用本地的民歌曲调元素加工。接下来,村歌实践者将歌曲带回专业工作室进行后期制作。目前,已经完成了37首村歌的创作。
“爱故乡—村歌计划”不是一次普通的歌曲创作,而是村民精神追求的唤醒,是村庄集体共识的凝聚,是人心和本地文化重建的过程,其创作方法和艺术表达有一定的启示性。
村庄“地方感”觉醒。就民歌规律而言,歌曲总是从标记地理空间、人文环境开始,进而表达生活在其间人群的某种情感。在传唱过程中,不断引发和强化人对这个地方的依恋和热爱,并固定下来。学者段义孚把这种“依恋感”称为“恋地情结”,他说:“也许人类对环境的体验是从审美开始的,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地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的来源。”人类对长久生活的物理空间和人文环境总是寄托着审美态度和情感依恋。村歌所标记的正是村民对家乡山水和人文环境的依恋之情,村歌唤起了村民对这个空间和环境的反观和觉醒,成为这种依恋之情的音乐载体。
村庄集体荣誉感萌生。一开始,村民对村歌创作并不积极。随着村歌行动者的走访、探询和组织,逐渐地,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进来。大家拟定了村歌的特点:不要太艺术也不要太商业,不要独唱,要民主平等参与、所有人都唱得了。在歌词创作时,村歌行动者通过让村民讲述自己参与村庄建设和生产的故事,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使村民体会到自己不是村歌的旁观者,而是创作主体,这样,每个人都能积极献言献策,进入创作状态。村歌计划的实践者退至组织和协调的角色,把乡村群众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让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体现,在村歌完成的那一刻,村民都对自己和集体产生了全新认识,感受到了集体荣誉感。
村民的精神状态改变。经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村庄缺少文化活动的组织,民俗文艺活动也偃旗息鼓。但乡村的艺术种子,一旦遇到适宜的空气、水分和土壤,就会发芽成长。村歌计划协作者进村后,文艺能手们纷纷拿出了落满灰尘的二胡、笛子等乐器,喊起了劳动号子。正因为这种带着浓郁乡土气息和真情实感的创作和演唱,才打动了参与创作的每一位村民。在村歌行动中,农民的面貌渐渐变得庄严、清晰、敞亮。
村歌创作者的立场转变。为鼓励音乐工作者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指出,要“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和对接帮扶,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创作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村歌计划的推行恰逢其时。音乐工作者走进村庄,虚心求教,学习乡村历史传统,致敬村庄红色记忆,激活村民内在文艺能量,使村歌蕴含温暖人心、鼓舞斗志和团结奋进的力量。党的文艺工作始终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发展总方针,把服务的方向、服务的对象和舞台的主角都定位在普通民众身上,在文化价值观层面确立了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这是中国文学艺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也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了不起的进步。村歌计划,本身就是一次“人民文艺”的实践和坚守。
作者:刘忱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