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运势 > > 正文
在世界文学之都再现“老舍前半生”,京味话剧《我这半辈子》很对味儿_热讯

来源:扬子晚报   2023-04-05 00:57:17

02:58

4月3日晚,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在南京国民小剧场上演,该剧艺术再现了作家老舍的前半生。

4日上午,《我这半辈子》的导演编剧等主创人员出席了在世界文学客厅举行的“世界文学之都的戏剧情怀”主题活动,编剧、导演黄盈介绍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51部戏剧作品,也是他第一次执笔并执导与作家老舍有关的故事,首次来到“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演出,意义非凡。

有意思的是,不像其他的改编作品,话剧《我这半辈子》改编自老舍先生的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


【资料图】

故事以出生在小年夜的常顺为主角,从他出生之日的奇妙跌宕,一直讲述到而立之后的人生起伏,期间交错着他在北平和伦敦之间的往返,也把他笔下的原型摘取回现实生活中,最终落幕在其半生的节点之上。

待到戏尾,常顺说出那句老舍在四十岁时的经典自况,“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更是令观众拍案叫绝。经历了社会动荡、亲人离世、生死危机,常顺终于领悟到该如何面对艰难多变的生活。经历了漂泊无定、迷茫彷徨、内心挣扎,终于找到了自我。

对谈中,黄盈甚至开出了写这部剧时所参考的书单,包括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老舍遗作)、长篇小说《二马》、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小说《离婚》;散文、杂文《宗月大师》《我的母亲》《小型的复活》《头一天》《英国人》《东方学院》《我的几个房东》《敬悼许地山先生》《我怎样写》《我怎样写》等。

他还特别提到,老舍的写作生涯,严格来说就是在旅居伦敦期间开始的——长篇小说《二马》是他在伦敦开始文学创作时,最重要最具独特性的杰作。当中可见他对自己亲身经历和身边朋友的观察与描述。“在数次阅读《二马》的过程中,我寻觅到了老舍文学与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他写出了伦敦和北平两座城市,在精神上的某种共通——非要总结的话,那是一种人性里骄傲的体现。两座历史上的古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城中人独有的自尊与傲骨,对于这样的品格,老舍细密地记录下来,’不批驳,也不包庇’。”

在对谈中,有观众提问黄盈,看完剧,感到了海量台词的打磨,主创是用新的呈现方式让观众去感受老舍语言的魅力。因为是根据系列作品改编,好奇主创团队是如何对海量素材进行取舍的?

黄盈表示,《我这半辈子》在创作的六年间经过数度修改,从结构到内容,都经历了若干次推翻和重新铺排,比如初稿就达7万字。在黄盈看来,“特别感谢老舍先生,是在他的基础上做了创作。老舍的杰出除了思想上的睿智和笔端的力道之外,还因为他深深扎根在生活中的那份决绝,还有能从现实中跳跃出来的达观。”

联合编剧、执行导演张弛表示,自己就是北京人,看老舍的作品,有一种亲近感,也更加了解北京人了,甚至调侃自己就是老舍先生挖苦的对象。

饰演舒常顺的田广宇说,最开始研读了许多老舍的著作,了解老舍先生从儿时慢慢长大,这样的家庭环境和身边所遇到的人和事儿,如何塑造成未来的样子。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马昂在剧中饰演多个角色,小剧场的近距离表演,对他来说是一种挑战,“有16岁,也有老父亲的角色,角色瞬间转换,有一定难度,抓住不同角色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我这半辈子》是典型的京味儿话剧,说到巡演时会不会调整语言,黄盈表示,地方方言带有地域特性和印记,虽然去别的区域演出会带来一些语言隔阂,但是不会特地做调整去迎合和讨好观众,因为老舍的作品从文学角度来说,交流是无障碍的。

在交流中,黄盈还透露,接下来,他还有新的作品在酝酿,目前初定的名字是《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已经写了一半,剧长可能达四小时,所以这又是一次很难的挑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王菲